在開始準備防曬工作前,首先要了解關於「防曬」的相關知識、以及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希望大家都能正確且輕鬆的做好防曬。
防曬的定義:
首先,防曬品上都會表示SPF跟PA+這兩個東西;而PA抗UVA,SPF則是抗UVB的。
太陽光的紫外線中有UVA、UVB、UVC三個波段,其中UVC最傷皮膚,但它大部分都會被臭氧層擋下來不會到達地面;UVB則是會讓我們皮膚曬傷、曬紅、暗沉;而紫外線中含量有95%的UVA,占量最多,也很傷皮膚,容易讓皮膚產生皺紋、老化、斑點。
補充:
擦防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曬老、曬傷。防曬,是防曬傷不是防曬黑。雖然上面有PA+少的也有PA+多的,但是,你到太陽下曝曬1個小時不動的話,哪家的防曬都沒辦法讓你完全不曬黑,頂多就是黑多黑少。
● 【紫外線】究竟是什麼?
紫外線(Ultraviolet Ray,簡稱 UV)是存在大自然之中、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光線。紫外線依波長大致可以分為:UVC、UVB、UVA,各種波長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都不同,但一樣都會破壞皮膚內的自由基、加速皮膚老化。
-UVC:
波長 100~280 nm 紫外線的波長越短,所蘊藏的能量就越強,對皮膚傷害最大的是紫外線C,但大部分被大氣層中的臭氧層隔離,僅只有極少量到達地面,但近年來臭氧層不斷的遭受破害,UVC對人體的傷害也逐漸的讓人眾重視。
-UVB:
波長 280~320 nm 引起皮膚即時曬傷。使皮膚角質增厚、暗沈、變紅、眼膜炎、發痛變得較乾,主要是因UVB所造成的,UVB能量比UVA來的強但容易防護。
-UVA:
波長 320~400 nm 紫外線中約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UVA,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它對皮膚的傷害也最大。且因可直達真皮層,促使皮膚老化,增加黑色素眼膜炎,是引起斑點的主要因素。經常照射,會使皮膚鬆馳、產生皺紋、使微血管浮現,造成長期、慢性和持久的損傷。
◎ UVA可再細分為UVA-2、UVA-1
UVA-2:波長 320nm-340nm 穿透力較UVB來的深,對皮膚的傷害也較大些,引起皮膚曬傷、變紅發痛、日光性角化症(老人斑)、失去透明感,主要是UVA-2所造成的。
UVA-1:波長 340~400 nm 屬於長波範圍,穿透最強可達皮膚最深,可深達真皮層使皮膚曬黑。對皮膚的傷害性最大,但也是對它最容易忽視的,特別在非夏季UVA-1強度較弱但仍然存在,因為長時間累積的量足以讓皮膚傷害。特別是皮膚老化鬆馳、皺紋、失去彈性、黑色素沉澱… 等由UVA-1所造成的。
● 認識【紫外線氣象指標 UVI】
UVI(Ultraviolet INDEX)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環境組織、世界氣象組織… 等所開發所制定的標準,氣象上用來表示紫外線照射的安全範圍,避免過度暴露於紫外線而產生病變。1994年世界氣象組織向世界各國推廣紫外線指標,UVI被公認為無形的紫外傷害的最佳指標。UVI數值越高,表示潛在的危險越高,因採取避可能對皮膚和眼睛的傷害。
-UVI 的分級:
◎ UVI的數值由0至11+(以上)可分為五大級:
◎ Low(微量級)以 綠色 為標示
◎ Moderate(一般級)以 黃色 為標示
◎ High(高量)以 橘色 為標示
◎ Very High(過量)以 紅色 為標示
◎ Extreme(危險級)以 紫色 為標示
-台灣 UVI 的分級:
台灣地區依據紫外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般而言在UVI量測的方式不變下,我們亞洲人的膚色大多落在typeⅢ、Ⅳ、Ⅴ居多所以會將(微量級、低量級、中量級、過量級、危險級)做適當調整,台灣將紫外線(UVI)分為 0-15 曝曬級:
◎ 指數 0-2 > 弱(LOW)
◎ 指數 3-4 > 中(MODERATE)
◎ 指數 5-6 > 強(HIGH)
◎ 指數 7-9 > 極強(VERY HIGH)
◎ 指數 10-15 > 危險(EXTREME)
大多的民眾只是憑感覺認定否須保護惜施,對紫外線的認定天氣越熱紫外線越強,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即使有時候氣溫下降但紫外線仍然強勁。所以我們需要UVI的數值來提醒我們應該採取的保護措施。
● 什麼是【物理性防曬】?什麼是【化學性防曬】?兩者有什麼差異?
一般防曬乳成份可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物理性防曬】是在肌膚上打造一層鏡面薄膜,將紫外線阻擋在外或是反射出去,抵擋紫外線中的UVA、UVB進入到肌膚所產生的紅腫、曬傷、曬黑等情況。而【化學性防曬】則是利用化學防曬劑,透過分子結構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再轉化為熱能釋放出來,藉此降低皮膚傷害。
市面上最常用的物理性防曬劑有二氧化鈦(TiO2)跟氧化鋅(ZnO)這兩種,而其他的防曬成份幾乎都是化學性防曬劑,因此市售大多數的防曬產品多為物理性與化學性的混合型。
●【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的優缺點比較?
因【化學性防曬】的顆粒需要比較油的配方讓它分佈平均,所以物理性防曬品常會感覺比較油膩,但二氧化鈦跟氧化鋅被微粒化之後,就大幅降低了油膩感。目前市面上也出現了奈米化的二氧化鈦跟氧化鋅,效果更好。其安全性已被證實是安全的,因此已被核准使用,一般來說二氧化鈦跟氧化鋅穩定度高,較不會引起過敏,但因為是白色粉末,所以擦起來會顯白,比較容易有種厚重感。目前國內防曬產品中的二氧化鈦限量在 25% 以下,氧化鋅則限量在 2-20% 這個範圍。
至於【化學性防曬】的成份比較複雜,部分是化學合成酯,使用時需要特別小心。市面上常用的化學性防曬的成分就高達數十種,通常比物理性防曬劑透明,質地較清爽,但成分較不穩定,容易引起過敏。另外化學性防曬劑可能產生滲入皮膚被吸收的問題,確實也有實驗做出可在人體的尿液或血液中檢測出某些化學防曬劑化學性防曬劑,如果滲入皮膚,也可能在皮膚內吸收輻射產生自由基,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國內除了僅含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TiO2,非奈米化)的防曬產品以外,其餘含有防曬成分的化粧品均屬於「含藥化粧品」,需向衛福部申請許可證後才可以輸入、製造及販賣,建議可至衛福部網站查詢經許可的產品。不過 2017 年 4 月後,奈米化的二氧化鈦因為安全性相對高,會被列為一般化妝品管理,但如果是「噴霧劑型」的奈米化二氧化鈦,就還是算「含藥化粧品」,因為潛在的吸入風險仍然沒辦法被排除。
● 該選擇【物理性防曬】還是【化學性防曬】?
【物理性防曬】屬於礦物質成份,安全性跟穩定性都很高,沒有毒性,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適合敏感、脆弱、雷射術後肌膚。
【化學性防曬】可能有滲入皮膚吸收的風險,或是過敏刺激的風險,因此有異位性皮膚炎、幼兒或孕婦建議避免化學性防曬。
因此如果膚質穩定,但不想要擦了顯白或油膩的朋友,選擇配方穩定的化學性防曬是合理的。但如果是兩歲以下的幼兒,或是異位性皮膚炎、容易過敏的膚質,就可以考慮選擇物理性防曬。
其實現在市面上的防曬通常是兩者混用了,所以也不用到太糾結,但極敏感肌或過敏膚質還是選擇偏物理性的防曬比較好。
● 如何看懂防曬標示-SPF、PPD、PFA、PA?
紫外線可分為 UVA、UVB、UVC 三種。其中 UVC 幾乎不會到達地表,UVB 有 5% 達到地表,會造成曬紅曬傷,UVA 有 95% 都可到達地表,會造成曬黑曬老。所以防曬產品主要的目標就是防止 UVA 與 UVB 對皮膚造成傷害。針對兩種不同波長的紫外線防護能力,科學家設計了不同的指標: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
SPF 是針對 UVB 的防曬指標,也是最常見的防曬指標之一。剛剛提到,UVB 主要造成皮膚曬傷和變紅,這種傷害短時間內便會顯現,所以是相對容易用人體測試的。因此 SPF 數值的人體測試,通常用背部的皮膚,一邊有擦防曬產品,另一邊沒擦防曬產品,看看曬了多久皮膚開始出現曬紅。假設沒擦的這邊 10 分鐘就曬紅了,而有擦的過 100 分鐘才曬紅,那麼 SPF 就是 100 / 10 = 10,或換句話說,SPF10 代表該產品可以曬紅的時間「延長 10 倍」。同理,SPF50 的產品就是可以讓你被曬紅的時間延長 50 倍。
所以你實際曬紅、曬傷的時間,主要還是看「當下的紫外線指數」還有「自己的膚質」,防曬產品只是讓你「延後」曬紅、曬傷。
另外要知道的是,SPF15 跟 SPF30,並不代表後者就是前者的兩倍強度。看一下上面這張圖,假設在不防禦的狀況下,100 顆輻射光子都會直接抵達皮膚,但 SPF15 的防曬產品使用後,剩下 7 顆光子會抵達皮膚,而使用 SPF30 的產品時,只剩下 3 顆光子會抵達皮膚。但這只是一個示意圖,澳洲輻射防護與核能安全局(Australia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Agency)網站上有實測的數字,看看下面資料就知道。
-PPD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持續曬黑係數
SPF 是用來評估 UVB 的強度,那 UVA 的強度當然也要有個方式評估。複習一下,UVA 造成的是皮膚「曬黑」,所以檢測的方式跟 SPF 接近。定義是「使用防曬劑後,光源照射,皮膚產生持續 24 小時以上的變黑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的比值」。換句話說,PPD10 的產品,代表如果皮膚原本曝曬 10 分鐘會曬黑,則塗抹 PPD10 的產品能讓你的皮膚撐到 100 分鐘才被曬黑。但台灣民眾對這個指標比較不熟悉,產品上也比較少看到這樣的標示。
-PFA(Protection Factor of UVA), UVA 防護指數
日本化妝品公會所提出針對 UVA 的防護效力,指「使用防曬劑後,光源照射,皮膚產生的黑斑量,與不用防曬劑時產生的黑斑量之比值。」有沒有覺得跟 PPD 很像?基本上測量方式是類似的道理,只是 PPD 測量的是「時間比值」,PFA 測量的是「黑斑量的比值」。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UVA 防護等級
這個標示大家就應該比較熟悉。因為 PA 是「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在 1996 年提出的一種標示法,而台灣很常見到日系的產品,自然就對這種標示比較熟悉。一開始 PA 最多只有到 3 個+號,但在 2013 年之後,因為該協會接受了新版的「ISO 24442 UVA 防護效果測定法」,所以最高可以標示到 4 個+號。
但 PA 要怎麼測量?其實 PA 是把測量出來的 PPD 數值,採用一個換算表,簡化成用+號來表示。換算的方式請見上表 ,簡單說,PA 的+號越多,就有越強的 UVA 防護效果,防止曬黑、曬老的能力就越強。
目前台灣也跟進日本的標準,因此現在你在台灣買得到的防曬產品,也能看到最多到 4 個+號的標示法喔!
● 有關防曬產品的挑選常識
對於日常生活而言,SPF20~SPF30、PA++ 的純物理性防曬是最適合的係數。而SPF50 之所以比較油的原因就是因為基底多了油,可以比較牢固附著於皮膚之上不脫落,但多擦高係數的防曬產品對皮膚是負擔。
50 PA+++ 防水留給玩水、曝曬、出游用。30/50 遮蔽率相差無幾,對需要呼吸的皮膚卻是多餘的負擔。若無遇到下雨,流汗、清洗、擦拭,防曬成份不會無端蒸發,也不會自行分解不用補擦。若待在室內無流汗,不需要特別補擦,反倒是要注意用量是否充足。
要畫妝的日子,有防曬系數的粉底因為用量不足達不到防曬標準,可以選擇有潤色效果的防曬乳替代,用防曬粉餅定妝,整體底妝以輕薄為主,不然之後會脫妝很嚴重,脫妝其實就是皮膚需要呼吸的反應。
選購防曬產品以物理性為原則,此外日常防曬、保養用品不應囤貨,可以確保成份的新鮮度,並在開封後盡速用完。
● 你的防曬產品使用量足夠嗎?
有的人擔心黏膩感,只塗薄博一層,但其實這樣的使用量可能不夠,反而讓防曬產品應有的防護效果大打折扣喔!
若要達到最佳的防曬效果建議在想防護的部位均勻塗抹足量的防曬產品,建議每平方公分塗抹約 2 毫克的防曬產品,才能發揮產品的功效。若以臉部為例,至少需塗抹 10 元硬幣大小的防曬產品才足夠。此外每隔 2-3 小時就必須補充塗抹,才能確保防曬效果持續不中斷。
Q.臉的防曬如何補擦?(身體防曬亦是)
我們都知道,防曬是需要補擦的,不論臉或身體。但是,如果我們有帶妝,該如何補臉上的防曬呢?總不能卸掉重畫吧。
有些人是會帶有防曬值的粉餅或氣墊之類的來補妝,但是像我自己不習慣補妝,通常只是壓掉出油的人,我會帶一罐防曬噴霧,4個小時左右補噴一次。
參考:
*室外1-2小時補噴防曬。
*室內3-5小時補噴防曬。
Q.防曬係數越高越好嗎?
並不是喔!防曬係數越高,只是延長防曬的時間!並不是效果比較強喔!而且例如SPF15跟SPF30好了,雖然數字上是x2但並不是延長的時間也是2倍久喔!SPF30只比15長了3.3%的時間而已。
係數越高的防曬,質地越容易更厚重、更悶更黏膩、更容易悶痘,過量的吸收紫外線也會對皮膚造成負擔及損傷。因此,挑選適合自己的防曬就好,不是越高越好。
參考:
*上班族:SPF15-25 PA++即可
*需要常在室外走動的:SPF25-40 PA+++即可
*去海邊玩或常時間在太陽底下曝曬:SPF50 PA++++
通常大家都會有一些對於防曬的問題
防曬到底要不要每天上?素顏也要擦防曬嗎?防曬跟隔離區別是什麼?那跟妝前乳或是飾底乳區一樣嗎?那妝前乳跟飾底乳區別是什麼?他們都被歸類在防曬這塊嗎?......等等。
市面上這些容易被人搞混、被商人們賦予很多新的不同華麗詞彙的產品層出不窮阿。
● 陰雨天沒有出太陽,就可以不用防曬產品嗎?
防曬是一年四季都必須做的工作。因為紫外線是無論春夏秋冬、陰天、雨天,即使是室內都是無所不在的,所以不分天氣,室內或戶外,都一定要做好防曬。
Q.防曬需要天天擦嗎?素顏也要?
防曬是需要天天擦的,不論你今天有帶妝還是素顏。因為太陽光照射下來的紫外線會讓你的肌膚加速老化,因此做好防曬是抗老的最基本步驟,如果沒有做好,擦再貴的抗老保養品也是徒勞。
● 防曬產品出門前 30 分鐘擦才有效嗎?
防曬產品其實只要擦在皮膚上,立刻就會發揮防曬的效果,不需要等到 30 分鐘過後才有效用。如果要提早擦,為的只是避免「分布不均」的問題,這也是一些機構會建議大家提早一些擦防曬的主要理由。事實上在擦完防曬產品,等到基劑的成分蒸發或揮發差不多時,防曬成分就已經附著在臉上,就可以出門了,沒有非要等多少分鐘。
● 同時擦多種防曬產品,防護效果並不加成
SPF是個別產品獨立測試的防曬效能結果。不論同時塗抹多少種防曬產品,防曬效果只能增加一點點,並不可能達成加成效果。
● 防曬產品的清洗方式
潤色防曬(含有粉體)和其他許多附著物,必須卸妝,等同於畫妝。SPF20 左右本身附著性不高,一般洗面乳就可以洗除。
一般以皮膚本身的洗後油膩度來判斷是否需要卸妝。身體防曬,用沐浴乳+浴巾就很容易洗除,有無清洗乾淨可依照水珠潑水狀況來判斷,未清洗乾淨 > 水珠成滾珠狀滑落皮膚(皮膚上有抗水薄膜),有清洗乾淨 > 水珠成不規則狀恣意散落皮膚(皮膚天然油脂)。
Q.防曬要選擇無色的還是潤色的比較好?
建議是無潤色效果的。因為防曬產品需要夠量(大概10元硬幣)才能達到效果,如果你選擇潤色防曬的話你只能有2個結果:要嘛為了妝感自然但防曬擦不夠,或者就是防曬夠量但潤色效果太強變成妝感太厚。
因此,每個產品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防曬上夠量後再使用潤色效果的妝前酌量做使用就好,不用想說一個東西打天下,真的到最後會什麼都有但什麼都做不好,到最後只能省到時間。
Q.沒化妝只擦防曬的話需要卸妝嗎?
需要喔!但不用用到卸妝油,就卸妝水、紙巾卸一卸就可以了~其實每天卸妝對皮膚也比較好!
● 正確防曬 3 步驟
-避免早上 10 點至下午 3 點曝曬在陽光下。
-正確且適量使用防曬產品,防止曬傷及曬黑。
-出門時可適時撐傘、戴帽、使用太陽眼鏡及穿著淡色長袖衣物,更可以加強抵禦紫外線傷害。
Q.防曬的步驟?
防曬是保養最後一道步驟,不是妝前第一道!這很重要!因此就算你今天不化妝,保養最後還是要加一道防曬!妝前乳才是化妝第一道步驟。
Q.防曬乳、隔離霜、妝前乳、飾底乳,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使用步驟又是如何?
現在市面上的產品琳瑯滿目,名字取的一個比一個厲害。區分它們的方法是,分成:1.無色,除防曬外無功能性2.有潤色、校色效果3.有帶功能性,三類。
一般,防曬及隔離會歸類在一起,屬於保養最後一道步驟,通常沒有帶功能性,但都有防曬力,會有潤色及無色可選擇。
妝前跟飾底放在一起,屬於上妝第一道步驟。通常會比防曬跟隔離有更強的潤色效果;具有功能性,可以針對膚色不均、毛孔粗大等做修飾,建議局部做使用。
Ps.如果今天一個妝前乳它沒有潤色效果,然後上面也沒寫它有什麼修飾毛孔、控油、平滑膚質或修飾皮膚的能力,單純只有防曬值的話,那雖然它名字叫妝前,但是,它就是個防曬;反者亦然,今天品名是叫防曬,但功能一大堆,那它就是妝前。
所以不要靠名字判斷它的功能,而是要看它的功能判斷它的名字,不要被業者取的名字混淆了😂。
補充:
千萬不要再相信什麼隔離霜能隔離保養跟彩妝之類的話了。沒有這回事,怎麼可能那麼神奇!隔離就是個防曬,只是業者為了讓消費者能增加購買的慾望,把它改個名字然後把功能寫的很厲害而已!論功能,它就是個防曬。
留言列表